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197章:吕不韦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br>
    他曾经因为读书不多,被人嘲笑过,

    也在接触了许多贵人后,知道他们对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十分看重。

    因此,吕不韦为了更加靠近权力,便努力学习起来。

    他先学了此时身为世间两大显学的儒墨之说。

    对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吕不韦十分认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才能的人,只是缺少伯乐的赏识,无法登入庙堂罢了。

    但“节俭”却是不行。

    因为世人一旦节俭起来,他那些昂贵的商品又怎么能卖出去呢?

    应该人人崇尚奢华,恨不得不断借钱,享受当下才好!

    反正背债的又不会是自己,

    自己只会通过对方借贷的行为,赚取更多钱财!

    而对儒家的仁义,吕不韦也有些赞同,觉得世道稳定,才适宜让他这样的商人赚钱。

    如果遍地都是强梁,他的生意也会不好做。

    但太过仁义,又让吕不韦觉得不舒服。

    因为他是要赚钱的,岂能跟人谈感情?

    最后兜兜转转,

    吕不韦找到了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

    《杂说》!

    这本从齐国流传出来的书,并没有只记录一家之言,而是包容万象。

    可能上一篇还在讲兼爱,下一篇就在讲“独善其身”了。

    很多学者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飘忽不定,文章来源不明,无法判断它究竟是哪一家的著作。

    如果说是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那边学者也早就站出来否认过了,说从未写过这样的书册。

    稷下诸子的言论,都是由他们自己整理成书的。

    毕竟,

    在这样的时代,知识是非常宝贵的。

    稷下学宫不会那么随便的,去窃取他人的思想成果,更不会像《杂说》这样,一写一大本。

    是故,

    要想了解百家诸子之言,要么直接跟诸子辩论,要么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精力,求取相应书册,才能一窥其道理。

    但《杂说》却像丝毫不在意里面珍贵的文章道理一样,写得多记得杂,将诸子之言统合于一书之中,而且文章之间,文字幽默风趣者有之,互相驳斥者有之,朴质实务者有之……

    一书而已,

    便能使人大开眼界!

    吕不韦因此想着:

    诸子之言,多只论其一家,然而一家之言,岂能言及天下之事?

    只有将百家杂糅起来,才能博采众长,以成一字无需再改的传世经典!

    但著书这样的神圣之事,

    他一个商贾,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有了足够的权势,到时招募文士客卿,替我著书,还有可能!”

    吕不韦忍不住幻想起自己获得权力之后的事,然后便期盼起秦赵之间,能很快爆发冲突。

    因为只有秦赵交恶,嬴异人的处境才会变得艰难起来,他才有机会,成为对方最大,甚至唯一的倚靠!

    他安静的蛰伏下去,耐心的等待时机到来。

    ……

    而在另一边,

    何博看着面前的九鼎,很是无奈。

    “既然不能还回去,那就收入我的宝库之中吧!”

    九鼎落入大河之后,

    身为始作俑者的何博,自然要将之捞出来,以免这国之重宝被流水侵蚀,于河底难见天日。

    但九鼎的归属,又成了新的问题。

    西门豹说,“不能还去阳世!”

    “虽然天命已经革新,但秦国终究还没有一统天下,九鼎在此时,仍有很大的影响!”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