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九十八章:拉拢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千多名川兵皆是身穿着深蓝色的布面铁甲,头戴笠盔,或肩扛鸟铳,或肩扛长枪。

    气势称得上是威武雄壮,杀气凛然。

    中央地带,则是土兵的军阵,也有千人,着甲者甚少,只有不到半数,很多人头上甚至没有头盔,还缠着刺花巾帕。

    他们的武器相对于川兵来说要杂乱许多,一些人手持着一种极怪的腰刀,另外一些人则是肩扛着长枪,那些长枪基本都是白色抢杆。

    一部分土兵的腰间还挂着短弓,一部分土兵的腰间则悬挂这一些类似铁骨朵一样的投掷武器。

    虽然一眼看起来杂乱,但是却并不会让人联想起诸如乌合之众的词汇。

    这些土兵身上那凶蛮的气势,是陈望从未再任何一支军队上见到过的。

    这样的士兵,若是能够经历过良好的训练,装配上精良的盔甲和兵仗,在战场之上绝对是无往不利。

    陈望看着这些站立在台下的土兵,心中不由一阵眼热。

    若是能够使得六大宣慰司土兵为其所用,足以助他尽收西南三省!

    陈望闭上了双目,他虽然心中热切,但是也知晓现在这一切还为时尚早,不宜过早的透露出心中的野望。

    再睁开眼,陈望的双目之间重新恢复了平静,重新向着台下看去。

    立着高台最近的地方,自然是由一千余名汉中军的军卒组成的军阵。

    这一千余名汉中军的军卒,无一例外皆是头戴着尖顶明铁盔,臂戴环铁臂甲,鞓带铳刺,威风凛凛。

    外穿赤红色布面铁甲,内着暗红色的棉质军服,一明一暗,衣甲鲜明,更衬不凡。

    一众汉中军的军卒皆是肩扛着超过长达一米六的海誓铳。

    他们用手托着海誓铳的枪托底部,将枪背对着前方,用肩膀作为海誓铳枪腹的支点,支撑着铳枪略微倾斜的树立了起来。

    海誓铳总长五尺有余,长度在一米六多,加上一尺的铳刺,总长接近两米。

    此时被抗在一众军兵的肩膀之上,上千柄铳刺密密麻麻恍若地里的如林的剑麻一般,又犹如的布满着荆棘的丛林一样。

    清冷的日光照耀入阵,泛起无数冷森森的寒芒。

    统一的着装,统一的武器,与土兵和川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高台之上,无论是张令,还是马远山和马玉瑛,都是神色肃然的看着下方的汉中军。

    陈望眼神微动,将三人的神色尽收于眼底。

    心中也有了基本的一个概念。

    陈望安排的开场戏,并非是这一千余名全副武装,装备着新式火铳的军兵。

    而是此时正陈列于他们所在的高台之前,一字排开的超过三十门的火炮,

    这些现在摆放在校场之上的火炮,正是陈望如今麾下所有的火炮。

    二十二门三斤炮,七门五斤炮,两门七斤炮,共计三十一门火炮。

    本来应该统共有四十一门火炮,但是离开京师的时候,孙传庭拿一千领足料的布面铁甲,换走了他营中的十门三斤炮。

    当初就任陕西巡抚的时候,在黑水峪之战,孙传庭就利用发熕炮抢占高点,攻击闯军。

    而在这一次的勤王,济南和青山关两战,新式火炮的表现实在是过于抢眼。

    孙传庭自然是也意识到这样的火炮对于战争的影响,因此也想要留下一定数量的火炮,在自己的标兵营中组建一支装备着新式火炮的炮队。

    孙传庭还算是厚道的,用自己的权力调拨了一批军械作为交换。

    一千两百领布面铁甲换十门三斤炮,这笔生意并不算亏,细算起来,反而还是陈望赚了很多。

    毕竟一门三斤炮三百多辆,十门也只是三千两,而一千领布面铁甲若是汉中卫军器局自己产出,怎么也要花费近一万两白银。

    虽说这些都是公家的东西,但是孙传庭这么大方,自然也不仅仅是为了换军备。

    多出的铁甲,其实也是孙传庭对于青山关大捷,还有这一次勤王的补偿。

    这一次勤王之役-->>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