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四十六章:“朕遇斯时,大不幸也”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成绩:定白莲教起义,平天理教、清东南海乱。

    评价B级·三分

    制度建设:严守先君之制。

    评价C级·两分

    ……

    {制度分有点低了吧?}

    {要不是大清没崩他手里,两分都没有啊!}

    {光说大清贪官多,就那个机制,能当官的都他妈变态。}

    {在大清做官,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丢掉良心。}

    {在大清,几乎没有真正的官员,只有皇帝的奴才满族官僚,以及欲做奴才而不得的奴才汉族官僚。}

    {做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官发财、荫及子孙。}

    {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只是一个传说,你算老几啊,也敢治国平天下?!}

    {皇上的天下,是你能治的?!}

    {权力和责任从来都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双生子,皇帝既然统揽了大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力的过度集中,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办事的人没决策权,什么事都要层层上报。}

    {没事时还好,一旦出事,你不是皇帝,自作决策,就算是处理得相当完美,最多也只是功过相抵。}

    {而一旦造成负面结果,等待你的就是自作主张和坏事两罪并罚。}

    {比如地方闹饥荒,县令如果没有经过皇帝的许可,私自开仓放粮,就算救了无数百姓,也是重罪,轻则罢官,重则斩首。}

    {电视剧《天下粮仓》中李忠私开官仓被斩首的情节,并非艺术虚构。}

    {在这种环境下,有脑子、有思想、想做事反而是很危险的。}

    {这种制度的严守,本身就是一种过错了。}

    ……

    大汉·成帝时期

    “僵化。”

    刘骜算看明白了,整个明清朝的总体制度来讲还不如那个大宋呢。

    “视臣子为奴仆。”

    奴隶活下的标准是什么?

    多磕头、少说话。

    这样才能落得善终。

    “遇到事,甭管大小,先上报。”

    刘骜看着手边竹简上记录的明清体制,嘀咕着:

    “知县报知府,知府报知州,知州报总督,总督报皇帝。”

    “然后皇帝下了决策,再层层传递下去。”

    “在得到具体指令之前,谁也不妄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等来指示之后,无论这个指示多么荒谬,多么不切实际,都要集中人力、物力执行下去……”

    “反正浪费的是官家公帑,消耗的是民脂民膏。”

    “……还真是乾纲独断啊……”

    “啧啧……”

    刘骜越看越不可思议。

    因为嘉庆已经完美验证这条路错的有多离谱了。

    都不用上昏君,只要上个庸君,这个国家上下的所有人就能把自己给玩死。

    ……

    炎汉·光武帝时期

    “皇帝远在天边,不了解一线情况,下达的指示往往是既要……又要……都是一些泛泛空话。”

    刘秀想到王莽之时,带了几分感触道:

    “反正成事坏事,都是皇帝的指示,没自己任何责任就行。”

    “大家都只做上级指示的事情,上级没指示,就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又与自己何干?”

    刘庄也明白了清朝官员的普遍想法。

    “所以,除非能捞钱,不然大清的官员几乎个个都如同泥塑木雕一般。”

    “和平时期还好,如果摊上白莲教起义、地方灾情之类的危机,皇帝的决策传达下来,往往要慢好几拍。”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