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三十一章:文字狱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br>
    “不是好不好笑。”

    “而是……而是……哈哈哈!”

    “怎么什么话题都能扯到三郎你啊?”

    “哈哈哈哈哈!”

    李隆基挎着个批脸。

    是啊,朕也想知道。

    怎么哪都有我啊。

    ……

    如此看来,似乎文字狱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与国家动荡扯不上太大的关系。

    那为何偏偏乾隆一朝的文字狱牵扯到了国家稳定呢?

    这就是乾隆朝文字狱的特点了。

    因为乾隆朝文字狱的打击重心是在社会底层。

    而中国历代文字狱,都以士大夫阶层为打击对象。

    据《清朝文字狱》一书统计,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大约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绅、名士者至少二十起,占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

    但到了乾隆年间,则多数是下层文人及稍解文义的平民。

    在约一百三十起文字狱中,低级文人,也就是童生、秀才、监生、武生等,占近四十起。

    平民五十多起,二者合计,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

    而这些人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有裱背老板、酒店老板、当铺老板三人,童生四人,教书先生四人,江湖郎中一人,菜农一人,帮工两人,轿夫一人,算命先生三人,裁缝一人,无业游民一人,和尚五人。

    职业不清者二十二人,又各种职业的疯汉十八人。

    这一现象,是乾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字狱从未发生过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乾隆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垄断”文字狱“专利”的局面。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摸着胡须,心里明白了。

    总归一切原因,就是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定。

    乾隆的性格很清晰了。

    乾纲独断。

    朝廷上他做到了。

    军事上他也做到了。

    唯一差的就只有士人与民间了。

    但士人与民间不处于庙堂之高。

    权力的变更规则使不到他们身上,那就只有使用粗糙但有效的方式了。

    捂嘴。

    ……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文字狱,清朝的思想专制在上层已经大大加强了。

    但是,上层不代表全面。

    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反清意识并没有彻底根除,“不法文字”私下也仍有大量存留。

    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

    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

    这种情况代表着一些人特别是中下层士人心中仍然想着“华夷之辨”,不认同清朝的统治。

    比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马朝柱反清案,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

    乾隆清晰的认知到,汉民头脑中的“反清意识”仍然是社会动乱的最佳火种,是清朝社会存在的最大隐患。

    所以乾隆一直明白,清朝的列祖列宗成功驯服了百姓们的身,却没能彻底的驯服其心。

    而只有达到驯心的统治深度,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

    乾隆接过了驯心这活。

    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

    ……

    姜文有句话我很喜欢,大意是:

    观众现在不明白,但以后总会明白。

    而明白的那天,观众能说一句,姜文这小子行,没糊弄我。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之一。

    ……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