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二十六章:勇于背锅的乾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八月,兆惠领兵四千余人从乌什出发,穿越戈壁一千五百多里,于十月初进至离叶尔羌城附近。}

    {叶尔羌是回部的“都城”,城墙高大周长十余里,区区四千余清军要想拿下这个堡垒,难度显然是很大的。}

    {大小和卓事先已得知兆惠引兵前来,提前做好了准备,城中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守兵多达两万余人。}

    {兆惠久攻不下,在城东水草之地驻军,因为这条河名为“黑水”,故而取名“黑水营”。}

    {兆惠长途奔袭,弹药粮草十分有限,起初进展还算顺利,在与敌军交战的过程中颇有斩获。}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防御态势,敌军已开始形成包围之势。}

    {到了这个时候,久经战阵的兆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突围,将会全军覆没。}

    {因为兆惠这次被围,非常符合兵法中“死地”的标准。}

    {首先,被围清军的兵力处在绝对劣势。}

    {参与包围的叛军多达一万五千人,而清军只有四千人,还被分割成数段。}

    {其次,兆惠被围的地点在回部腹地,这里没有清朝的行政机构、驿站,他留在后面接应的纳木扎勒等将领也死了。}

    {而距离此地最近的清军屯驻处是阿克苏,两者相距约九百里……}

    {最后,黑水营位于南疆戈壁之中,食物是否充足先不说,最可怕的是没有水。}

    {综上,除非奇迹发生,否则兆惠必死无疑。}

    {然后,奇迹真的就发生了。}

    ……

    大清·康熙时期

    “奇迹你个头!”

    康熙忍不住拍桌怒喝。

    什么奇迹,都是粗心大意使得祸!

    当年汉武帝也曾以“遮玉门”的方式,逼迫李广利率军在人困马乏、缺粮少食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攻大宛!

    即“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前线将领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这种险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真是……天纵之才……”

    气归气,康熙还是很欣赏乾隆的。

    有一股子一往无前的气势。

    这一点既不像他,也不像老四……

    还真有点像汉武帝。

    但就怕你好的像他,坏的也像他……

    康熙又突然想到“乾纲独断”这个执政理念。

    这跟汉武帝的“中朝”理念思想很符合啊……

    “别搞啊……大清与大汉可不同啊……”

    康熙有点冷汗都下来了。

    他可不认为自己和老四有文景那种号召力。

    这要弄出个“黄巾”之乱……

    直接就复刻盛唐到剩唐了……

    ……

    {对于清军来说,唯有一战,所幸兆惠所率的几千兵马皆为八旗精锐。}

    {在敌军的数次进攻中,清军伤亡惨重,领队大臣高天喜、大学士鄂尔泰的次子鄂实、一等公策楞之子特通额,皆在此战中殉国。}

    {就连兆惠本人也是九死一生,脸上和小腿负伤,坐骑中枪倒毙,易马再战又被刺毙。}

    {从十月初开始,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天寒地冻,清军整整坚守了三个多月。}

    {生死关头,兆惠派出数名索伦兵突出重围,急赴阿克苏向舒赫德求救。兆惠的奏报也很快送至京师,乾隆这才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在上谕中,乾隆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说“向来之轻视逆回,乃朕之误,又何忍妄进轻敌为兆惠之责乎。”}

    {同时,乾隆连下十几道谕旨,令舒赫德、阿里衮、爱隆阿率精锐骑兵万余赶赴叶尔羌,又下令调西安八旗驻防军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