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二十四章:尽行剿灭·不留余孽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家皇帝三分之一的功力,崇祯都不能选择上吊。”

    “太可惜了。”

    ……

    战后,左、右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和阿布勒比斯阿布赉的弟弟,均派遣使者到清军大营请罪,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清军平叛,使者向富德保证,“倘阿贼入我境必行擒送”

    六月十九日,阿睦尔撒纳率二十人逃到哈萨克境内的阿尔察图,派人联络阿布赉,请求对方收留,阿布赉答复第二天早上相见。

    当晚,阿布赉派人驱散阿睦尔撒纳的马匹,被阿睦尔撒纳发现。

    阿睦尔撒纳带着妻子及亲信连夜北逃,跑到了沙俄的塞米巴拉特要塞,请求加入俄国国籍。

    俄国人随后将他带到托博尔斯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八月,阿睦尔撒纳感染天花而死。

    而在此期间,兆惠和成衮扎布也在逐个剿灭叛部。

    ……

    天幕上。

    一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

    远岸雪峰高耸,湖边牛羊如云,恍若世外桃源。

    这里是伊犁附近的赛里木湖。

    是新疆最大、最美的高山湖泊之一。

    正值草场返青、野花怒放的季节。

    一支小部落提前下了山。

    在这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支起了一顶顶白色帐篷。

    部落中的男人骑着骏马,慢悠悠地驱赶着牛羊,女人在帐篷里赶制一天的食物,孩子们淌着鼻涕,扯着刚返青的枝条玩着打仗的游戏。

    “轰隆隆!”

    突然,远处浮现一条黑线。

    急促而纷繁的马蹄声响起!

    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清朝骑兵形成一个半圆形,由远及近。

    包围住了这里。

    男人们惊讶得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这些陌生人。

    女人们抱着孩子躲进帐篷里,从毡缝偷偷向外窥视。

    一名将领扫视一圈,挥了挥手。

    画面一闪。

    依然是那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

    但此时的翡翠染上了一丝红色。

    一具具尸体倒在湖边。

    它们望着湖里漂泊的头颅。

    而那处小部落,早已消失不见。

    只留下一处处灶坑,一痕痕车辙。

    由它们来诉求这里曾有人存在过。

    ……

    自清廷发起平准战争以来,由于准噶尔反复叛乱,清军受到重大损失。

    乾隆君臣对准噶尔人的信任感丧失殆尽,以致“帝怒于上,将帅怒于下”。

    兆惠在从伊犁撤回巴里坤的途中,尝够了众多准噶尔部众降而复叛的苦头,回到巴里坤后即奏请将复叛部众尽行剿灭。

    乾隆也早已失去耐心,他对前两次平准战役进行检讨,认为准噶尔降众多系畏威降服,实质上“反复狡诈,饰词投顺,旋即生变”。

    他预计此次出兵,准噶尔叛军迫于时势必然还会大批投降,但只要清军撤回内地,则又会故态复萌,从而使得平准成果再次毁于一旦,“前事可为明鉴”。

    所以在第三次平准战争开始前,兆惠等前敌将领便接到谕令,要求严厉处置准噶尔降众,“尽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

    由于害怕就地杀戮会惊动尚在抵抗的部落,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殊死相抗,清军采取的方式是先将被俘或归降部落头目送至京城,所属部众移往内地,其中丁壮者一过巴里坤就杀,“所余妻女老弱,分赏官兵为奴”。

    在清朝官书中,这些一律都称之为“办理”。

    至乾隆二十三年,兆惠、富德分两路进行合围搜杀,即便是数十户至百户的中小部落也都被按次序斩杀,而被杀者均“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