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平三藩的战争最后是康熙胜利了,但从百姓和国力的角度来讲,康熙急于撤藩的举动是一个错误,在八年的战斗中不仅消耗了国力,也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这个确实没有办法,朝廷要建立自己的统治,就必然要花大价钱恢复生产,而三藩不断的、巨大的财政索取,则给朝廷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透过明朝来看,最后倒霉的也是百姓。}
{只不过一个是慢刀子割肉,一个人快刀斩乱麻。}
{不过,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讲,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一个没有像祖辈一样从小驰骋沙场的少年天子经历了战争,锻炼了他在国家遇到战乱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再次显示出康熙的领导才能。}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觉得天幕说的有道理,但这场仗依然得打。
他看向刘恒,想知道阿父的想法。
刘恒感受到刘启的视线,静静道:
“朕是不愿打的。”
“这场仗也不必打。”
“只要把那吴应雄放回去就可以了。”
刘启明白又不明白。
不愿,不是不能,但又出了个不必?何解?
“但是康熙若不攻打吴三桂,三藩之地如何收回?”
刘恒则反问道:
“你觉得赵佗恨不恨汉朝?”
刘启懵了一下,点点头道:
“吕后挖了诛其兄弟,挖其祖坟。”
“他都恨死了。”
刘恒继续道:
“但朕一纸书信就收回了那半壁江山,为何?”
刘启眼皮子一耷拉,觑着眼睛看着刘恒。
知道你厉害了!但这有什么联系?
刘恒看着一脸傻样的儿子,又一次叹气道:
“康熙的做法朕能理解,他想要快速的积累威望。”
“但你们总有一个误区,只有彰显武力才能积累威望。”
刘启恢复正常神色。
“难道不是吗?”
刘恒看着他的眼睛,慢慢道:
“上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康熙最大的依仗,就是他年轻。”
“只要点明吴三桂后继无人,自然可以用善终以待来消打其志。”
“直接说明厉害。”
刘启又楞了一下。
“阿父……你说得说明厉害……不会是直说削藩吧?”
刘恒无奈的摊手道:
“为什么不呢?”
“你们为什么总想着用阴诡之策呢?”
“先以辈分拉近关系,再以善终做为承托。”
“随即晓以利害。”
“直言若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南方一带的人会被你扰得痛苦极了。”
“你的心腹之地的百姓,不也因你发动战争而痛苦吗?战争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只是多杀士卒,伤良将吏。”
“一个战役下来,损失许多你自己多方培养而成的优良将士,士兵的死亡,更不计其数。”
“许多人,丈夫死了,妻子守寡。父亲死了,儿女为孤。儿子死了,父母无依。”
“最后你的藩地也完了。”
“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皇帝是不忍心去做的。”
“最后直言,中国本来是我大清的,纵然把你现在所管理的土地归并过来,在我这也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之,这云南之地我还可以委你去统治。”
“但藩王权利要收回来,不能使百姓头有二天。”
“帝、王并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