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六百六十七章:崇祯迁怒·清帝坐崩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松锦大战中明朝最后一支精锐之师覆灭,筹码尽失的崇祯皇帝终于下决心与清朝议和。

    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初一,皇太极送议和信,约定以后两国有吉凶大事,要遣使交相庆吊,每年明朝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朝则回馈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双方逃至对方的人员需要遣还,另外还要划定双方国界,以宁远和双树堡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边贸,两国不直接接壤。

    但此次议和因为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件失败了。

    议和文书交给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看完后将报告放在书桌上,他的家童误以为是公开的塘报,就把它发送给各个衙门传抄了,于是言路哗然,众起弹劾陈新甲擅自议和。

    ……

    大汉。

    吕雉实在无法相信这种没有脑子的巧合。

    “这也太离谱了。”

    “真的假的?”

    刘邦倒是无所谓真假,因为明朝一定不会同意议和。

    “文臣以口舌纸笔支吾了事,不肯担当以玷清议,武官只垂手听人指挥,不敢专决。”

    “宋朝前例在那里摆着,不会有人同意议和的。”

    “靖康耻……这事太大了。”

    “没有人能担得起这个骂名。”

    “哪怕是皇帝也不行。”

    “但是……”

    刘邦倒是觉得议和这事不是不能谈。

    毕竟宋朝最起码还能和辽、金野战,甚至还取胜不少,以战迫和。

    明朝此时在战场上却完全不是清朝的对手。

    大汉与匈奴的和亲获得了宝贵的七十年和平,才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的北伐匈奴。

    明朝此时间面临两线作战,几乎使国力耗尽。与清和谈,从而避免双线作战不失为一个自救的方法。

    问题是……

    “后面的皇帝能不能有惠文景武那两下子。”

    刘邦保持怀疑的态度。

    ……

    但陈新甲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擅自议和,表示议和是崇祯帝的指示,并有崇祯的敕谕。

    崇祯帝此时又一次甩锅,不仅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授意、指使议和,还要求陈新甲自我坦白擅自议和的罪行。

    眼看自己要成为背锅侠,成为袁崇焕第二,陈新甲多次上书,咬住皇帝。

    崇祯大怒,以对清军作战失败为缘由将陈新甲斩首于西市。

    ……

    炎汉·光武帝时期

    “人经常因为自己做错了决定,感到懊恼而展开反省,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现实世界不是我能够完全操控的。”

    “不是我如何计划、如何想象,别人就会依照我的计划行事,事情就会依照我的想象发生。”

    刘秀对气呼呼的刘庄开解道:

    “如此一来,我们就受到了约束限缩,以后就不可能再如此独断。”

    刘庄看着天幕里皇帝,撇了撇嘴。

    “儿子可没看出他哪里受了约束。”

    刘秀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所以,就要不断的迁怒,深深相信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我之所以失败、之所以无法得到计划中的结果,不是我的计划有问题,不是我太一厢情愿想象,都是别人害的。”

    “独断专行永远和迁怒的反应联结在一起。”

    “越会迁怒的人便越是自我中心。”

    “倒过来,要一直保有这种不听人言的独断,也非不断迁怒不可。”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指的是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有这样一份最诚实真挚的反省之意,那不是表现于外、对别人认错,不是迫于形势或为了挽回面子给自己下台阶而认错,是自己真切感受到违背了原则,必定如此认-->>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