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六百四十四章:刘彻:是朕目标定的高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

    大秦。

    嬴政决定下次开朝会就把这事拿出来好好说说。

    寡人多仁慈啊!

    只焚书,不改史!

    六国史书朕可是一字未改啊!

    你们别说什么烧不烧的事,就问你们改没改?

    没改?没改凭什么骂朕!

    嬴政直了直腰板。

    “人心不古啊……”

    刘邦与萧何还未有什么反应,冯去疾等三人却是吓了一跳!

    人心不古?这四个字是陛下会说的话?

    那些博士每次提起古人古制,他哪次有过好脸色?

    如今,蔑视一切古人的陛下居然能说出人心不古四字……

    冯去疾三人对修《明史》的朝代生出深深的“敬意”

    ……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熟读《史记》

    深知载史之玄机。

    但你这也未免太玄了!

    写史之人有感情侧重很正常,但把一个大事件的主角都删的殆尽。

    这史官完全就成了皇帝手里的一把刻刀啊。

    “难怪脉络虽清,但细节处自相矛盾者甚多。”

    ……

    东晋·明帝时期

    司马绍长叹一声:

    “皇权鼎盛至此啊……”

    秦汉三国之际,对史书的记述没有什么干涉。

    得国正,国势强。

    虽有春秋笔法,但基本还有载史的道德。

    并且史官一脉也如世家一般代代相传,骨子里还是有点血性的。

    但往后就不行了。

    毕竟……得国不正啊……

    ……

    广宁失守以后,整个辽境全都归到后金之手。

    天启任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领辽东、天津、蓟镇、登莱等处军务事宜。

    当时朝廷对于究竟是将前线布防于山海关外还是坚守在山海关不动,争论不休。

    王在晋担心采布防山海关外后,会缺乏后勤的支持。因此,他不准备去加强边远的前线阵地,而宁愿让蒙古科尔沁部驻守关外,作为缓冲之计。

    又打算在山海关之八里铺修筑重城,置四万兵守之,以加强长城与北海接合处这一战略要道的防卫。

    天启对此计划颇感兴趣,遂遣亲信大臣孙承宗前去检验其可行性。

    孙承宗去边线转了一圈,又质询王在晋,最后回朝报告说,王在晋不打算从山海关调出四万士卒,而准备向兵部请求增兵。

    孙承宗认为,增加援兵并无明显的必要。因此,他力劝天启另作抉择,包括考虑兵部主事袁崇焕的进取计划,将防御重点放在山海关以北两百里处的宁远,使之成为收复辽东的跳板。

    天启二年九月,王在晋被罢免,由孙承宗接替其职,又兼任大学士和兵部尚书,并授以处置前线事务之权。

    袁崇焕则奉命赴宁远修缮城墙,以此作为收复锦州附近城镇的基地。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的那叫一个怒其不争啊。

    “都什么时候了!还吵吵嚷嚷不成体系!”

    “这小皇帝的耳根子又软又没有主见!”

    卫子夫给他倒了杯水,轻声道:

    “毕竟他也没前知之能,哪能想到大明会翻天覆地呢。”

    刘彻看着杯子里自己的倒影,突然叹口气。

    “治国……究竟还是要靠皇帝啊。”

    刘彻现在有点看破迷障了。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