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宽阔的校场之上,一群穿着短扎布衣的将士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着:
“说先登赏银一万的是他们,说不割倭奴首级的也是他们。”
“最后功劳给了他娘的北胡那帮人!他们是攻得了牡丹峰还是打得了芦门!净他娘的扯淡!”
“这些事咱们不白扯了!当时四面围攻,也说不清谁先登!但是!一开始答应的赏银一定要拿回来!”
“没错!奶奶的,二十一年正月开始算的饷银,到今年八月,这都欠一百多两了!今天必须给个说法!”
“就是!出征前就说好……诶!你们看!来了!”
“等等!你们看!是火炮!”
自校场辕门处,一门门黝黑的火炮面对众兵将。
而自火炮身后,一队队战骑奔涌而出!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初九
蓟州兵变,“南兵”一千三百余人被杀。
当初,朝廷许诺“南兵”按募兵出国作战标准,在正常饷银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
当时,北方边军士兵的标准军饷一年是十八两银子,南兵由于多了这一系列的补助,一年的军饷达到了四十三两银子。
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南兵”在朝鲜作战十分卖力,表现非常出色。
但在实际执行中欠饷严重,特别是平壤大捷后,朝廷定杨元一部为先登首功劳,诸军不平,开始磨洋工。
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部也不愿再战,宋应昌和朝鲜只能多依靠蓟镇副总兵吴惟忠所率防海南兵,南兵立功更大。
明日议和后,诸军换防撤换,其中南兵返回蓟州。
离家日久,拖欠粮饷,返回的蓟三协南营兵要求兑现双饷,因而出现躁动。
总兵王保派军袭杀。
《明神宗实录》中对这次屠杀有详细的记载。
《实录》中说,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听候处置。“南兵已唯唯听命”,还以为朝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谁知道,“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紧接着,王保又命令手下骑兵将剩余的戚家军分成若干小队,一个个点名,凡是点到名的“随点随斩”,演武场上一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
据几个当事人的《孙月峰先生全集》和《滦东平叛记》,讲是“擒斩八十余人”“擒斩又四十余人”“首恶三十二人”
《两朝平攘录》“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杀三千三百余口”
具体的真实数据已不可考。
唯一在各种史料中可确定的数据是,蓟州兵变后,遣散“南兵”两千人。
随后,言官或弹劾或支持王保,后者在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下占据上风。
最终,明朝兵部下令,处置南兵骚乱首领,余部押解原籍,王保等人以平叛有功受赏。
……
{散了吧,作者纯粹明黑,《两朝平攘录》这种二手史料都引用。}
{这些人根本不是戚家军,是后面后补招募的兵将。}
{那军饷都不是给他们的,他们凭什么要军饷?这就是兵变谋反!}
{明粉,神了!}
{发动蓟州兵变的防海兵是驻防于蓟州的南兵,根据《明史·王保传》中“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的记载来看,这些防海兵其实就是戚家军。}
{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猛冲猛打,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立下了头功。朝鲜人在这次战役中亲眼看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知道你们最恶心的地方是什么吗?}
{你们根本不明白大多数人根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