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五百八十九章:明君卡到期·昏君卡开启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刺杀皇帝,无论如何都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壬寅宫变”在《明史》中的记载非常简单:

    “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诛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

    一行字,无头无尾,轻描淡写。

    而《明实录》则载:“宫婢杨金英等共谋大逆,伺上寝熟,以绳缢之……”

    与其它有前因后果的记录不同,这里史官也一反其道,没写宫婢刺杀原因,只简单记录了行刺过程。

    她们试图用绳子勒死皇帝,结果慌乱间把绳子打了个死结,导致刺杀行动失败。

    直到那本集明朝野史之大成者,《万历野获编》出世,众人才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就是所谓的采宫女月经炼丹,宫女不堪受辱绝地反击。

    至于其余详实的明史资料中,关于“壬寅宫变”的记录也只有寥寥数笔。

    甚至连朱厚熜得救都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目前流行的说法,一个宫女在暗杀皇帝的过程中后悔了,跑去找方皇后,然后皇后赶到曹氏处,救下皇帝。

    还有一个说法,是《皇明大事记》记载,“壬寅宫变”的当晚,陆炳突生心理感应,带着校尉急跑至宫门外,得了皇后懿旨,救了皇帝

    这整件事都影影绰绰,晦暗诡谲。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

    壬寅宫变爆发,朱厚熜险些被宫女所杀,因而搬入西苑,不再轻易召见大臣,只有阁员、尚书等少数官员可以面圣。

    那个充满雄心壮志的皇帝一夜之间就消失不见了。

    ……

    大唐·玄宗时期

    “肯定是有阴谋啊……”

    “擅长女红的宫婢,又怎会把绳子打成死结呢?”

    “十六名宫婢在没有任何侍卫阻拦的情况下,潜入寝宫联手刺杀皇帝,偏偏皇帝正在睡觉,完全没有防备。”

    “你说这里没问题,朕不信。”

    李隆基突然发现一个盲区。

    “好像天幕没说过他执掌兵权的事啊?”

    李泌回想片刻,果断道:

    “没有,从皇帝上位,双方就一直在礼制上面纠缠不清。”

    “根本没提过兵权的事。”

    李隆基捻起一颗葡萄扔嘴里。

    “正德嘉靖这兄弟俩有点意思……”

    ……

    大隋。

    “这似乎像是一种警告?”

    杨坚不信这十几名宫女个个都是具有大无畏精神的人。

    明知刺杀皇帝是诛九族的重罪,为何还义无反顾?

    而且也没提过族诛之事?

    只是简简单单的“谋逆伏诛”四字?

    难道这十几名宫女就是那么巧,都是无父无母之人?

    那这暗子埋的可真够久的!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捻着胡须,若有所思。

    一般来说,凶杀案的犯罪人数与暴露概率成正比。

    参与犯罪的人越多,暴露的概率也就越大。

    毕竟人多口杂人心不齐。

    主犯可能守口如瓶,但从犯或许是个话痨。

    主犯也许豁得出去殊死一搏,但从犯也许想着捞一笔就溜之大吉。

    不管如何,最终肯定会被司法人员撬出个缺口。

    而整整十六个人,还是十六个宫女,谋划杀害的这个人还是具有至高无上威严的皇帝。

    偏偏在行动前竟没有丝毫的暴露,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答案很明显,敌在皇宫!

    赵匡义将视线放在那两名妃子身上。

    诛妃子于市,这明显是鬼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