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几分俊才。”
刘备看着立马就能分析出本质的孩童,由衷感叹着。
借由统嗣之争,朱厚熜迫使几乎所有的重臣表态并将反对者全部赶出朝廷,只留下支持自己的大臣。
虽然其中不乏投机取巧者,但这不影响他借由统嗣之争表明了自己的帝位来源于自己无可更改的血缘关系,而非过继关系。
借此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对君权的控制,将孝宗武宗的外戚彻底闲置。
诸葛亮微微叹息: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百无聊赖的孙权:?
我还在这呢!
曹操用眼角瞥着身边三人。
强压住嘴角的笑意。
咱们三人是分不出胜负,但在后代这方面,孤胜了一筹!
大胜!
……
公元1527年,嘉靖六年。
朱厚熜开馆纂修《大礼全书》,后正式定名《明伦大典》
此典修补礼仪漏洞,梳理大礼议前因后果,予以定论。
次年六月,此书修成,朱厚熜加封张璁、霍韬等人,追夺杨廷和、毛澄、蒋冕、毛纪、林俊、乔宇、汪俊、夏良胜等人封赏官职。
九月,令改称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
集议时,满堂称是。
……
{廷杖打烂了文臣的屁股,也击碎了他们的痴念,以及他们持守的儒家教条。}
{我感觉最初嘉靖挑起“大礼议”,只是抱着很实际的目的,为亲生父母捞取帝后地位,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随着事情的深入,他开始超越这目的。}
{通过“大礼议”,他将礼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他也因此成为礼教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人物。}
{如果说早期嘉靖与杨廷和之间是政治斗争,那么到后来性质完全变了,已经变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他不再只是为父母争名分、为自己正地位,而是向不合理的礼教、祖制发起挑战,创造新的祖制。}
{“不但创行于今日,实欲垂法于万世,以明人伦,正纪纲”}
{大礼议之后,更正郊祭,郊祭改易甫毕,又重修孔庙祀典。搞定孔庙祀典,转而厘正太庙庙制,国家礼制尽被他囊而括之,改而革之。}
{他是想当第二个朱元璋。}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望着天幕,眼神深邃。
“新的时代,开启了。”
刘启习惯了自家阿父云山雾罩的说话方式了。
刘启不问,刘恒不说。
他只是静静的看着天幕。
过去,权力角逐是在门阀、藩镇、宫闱这种层面展开。
用武力、杀戮、幽禁、废立之类手段解决。
而在大礼议中,权力角逐却是在意识层面上展开。
通过一种抽象的理论甚至几个语词的争夺来解决。
皇帝已经被儒家拉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中了。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天幕里的说辞一阵无言。
“就是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
“这种破事它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朝代?”
李泌捋须感叹着:
“这就是因为礼法不明啊。”
“哪朝哪代会为着这样一件虚头巴脑的事,倾朝相争,君臣反目,搞到性命交关的地步?”
“汉成帝以定陶王为太子之事,波澜不兴,平稳过渡。”
“宋英宗故事倒很是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