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盗卖的。
这不是摆明天下各级衙门中与钱粮之事有涉者均在劫难逃?
“死徙数万人,真是血流漂杵,惨不忍睹。”
刘禅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都不像在惩治一起贪污案,而像是对天下官吏的一次大屠杀!
“难怪,洪武大逃杀,名不虚传啊。”
诸葛亮倒是明白乱世初定需要重典。
但这有些过重了。
物极必反,若没有具体的法规,以杀止贪只会越来越多。
……
上到中央的高级官员,下到基层的官员前前后后死了上千号人
至于抄家革职的,更是不计其数。
虽说是查办了这么一起大案,惩处了这么多贪官污吏,老朱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叹息道大明为何有这么多贪赃枉法之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与胡惟庸案和空印案不同。
从本质上说,郭桓案其实就是一起最常见的贪污腐败案。
而要说这个郭桓案的本质,还要从明朝的官员制度说起。
……
天幕上。
一根独木桥连接着河道两岸。
北面的河岸上有一张椅子。
南面的河岸则是密密麻麻的火柴人。
一群人争前恐后的向独木桥挤去。
最后只有一人过了桥,坐在椅子上。
……
在明朝,一个考生要经过好几轮科举考试。
取得举人、进士等头衔,才具备了起码的做官资格。
明朝最高等级的进士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每次只选拔两百多人
其竞争之激烈,考试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还是高考时听过的话呢。}
{今天想考个公务员,一个岗位经常是几百号人去竞争。}
{一些热门职位,甚至有成千上万人上演残酷PK。}
{虽然同样都要考试,但明朝公务员的门槛更高。}
{现在的国考省考每年一次,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还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挠了挠脸颊。
不是被举送应试的叫举人。
应试考进士科的人叫进士吗?
一个地方举供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而已。
有什么难的?
每年长安里都有几千进士啊……
这什么举人、进士,后朝还得考吗?
而且考个诗词歌赋而已……
不用那么难吧?
……
只要考中了进士,不经候补、候选。最低也能当个正七品的官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干部
但明朝的知县虽是地方上的父母官,但待遇非常寒碜的
首先,明初官员的工资都是以实物形式,也就是米粮发放的。
按洪武二十年的规定
正一品的官员,每年发米一千零四十四石
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下面依次递减。
到正七品的知县,就只有九十石了
……
{这么给大家算一下吧,明朝一石折合现在155斤。}
{也就是说七品知县一年得13950斤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