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百七十八章:国富、民穷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大辽·圣宗时期

    “母亲,这王安石先前在地方上是成功了的。”

    耶律隆绪扶着萧绰在花园里散步,同时问着心中疑惑。

    “怎么上了庙堂后就成了这副模样?”

    萧绰拍了拍搀扶着她的手,笑道:

    “原因,后世子也同样说了。”

    随即又收敛笑容,严肃道:

    “王安石先前在一个小地方搞这些,就是因为地方小可以施展腾挪。”

    “后来宰制全国上下游离,官吏弊端就非他能够控制的了。”

    “范仲淹比他看得清,这些官吏的长技就是欺下瞒上,阳奉阴违。”

    “无论什么良法美意,一经过他们的手就变质了。这青苗法的变质就是一个例子。”

    萧绰望着天幕,带着几分可惜。

    “这个法的本意是国家拿出一定的款项,在地方上放债,以免穷人受富人的放贷剥削。”

    “可是,地方上的官吏却把放贷作为他们的一种任务。”

    “国家放债的钱一到他们手里,他们就向老百姓摊派,不需要借钱的人也要借钱,使这些人白出利息。”

    “这些官吏是靠不住的,还是范仲淹的路子对。”

    “说起范仲淹……得手了吗?”

    耶律隆绪闻言懊恼道:

    “没有!南边那小皇帝早早把人藏起来了!”

    萧绰点点头,平静道:

    “无妨,总有机会的。”

    ……

    公元1069年十一月,颁行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依据谁受益谁出工、出钱兴修的原则进行。

    用费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低分担,不足部分可向官府依青苗法申请贷款。

    如工程规模较大,一州一县不能胜任,可由若干州县联合兴建。

    资金仍不足,可由官方出面劝富户出贷,依例计息,并由官府代为催还,由此各地的农田水利迅速得到兴修。

    ……

    大隋。

    杨坚捋着胡须,脸上微起喜色。

    独孤伽罗看的奇怪。

    “你笑什么?这有什么好笑吗?”

    杨坚一把搂住独孤伽罗的肩膀,笑问道:

    “你说那畜生开运河的功劳是什么。”

    独孤伽罗晃了晃肩膀,没甩开。小声嘀咕着:

    “他是畜生,你我二人是什么。”

    “运粮!你想说……哦?”

    独孤伽罗瞬间明白了,她陷入深思,随即忐忑道:

    “这行不行啊?那里面还有青苗法啊。”

    杨坚紧了紧她的肩膀,安慰道:

    “这件事其实不难,只是没人捅破这张窗户纸。”

    “我们缺粮,难道那帮关中、山东的世家就不缺粮?”

    “都大差不差罢了。”

    “开运河是南粮北输,但粮食其实还是那么多。”

    “可这农田水利法不同,它是把粮食总额扩大提升!”

    “所用的也不过是河边土地罢了。”

    “开运河还是施农田水利法,我相信天下人心中都有数!”

    ……

    熙丰农田水利法的实施,在宋朝各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它改变了中唐以后农业经济“南重北轻”的地理分布格局,南北农业开始基本并驾齐驱,而且都获得迅猛发展。

    其水利田灌溉田和淤田扩展至六千五百多万亩,产量比以前普遍提高三倍。

    若以庆历一般亩产量二至三石计算,则每年就可产粮一万三千至一万九千五百万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