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百十三章 西域客来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陛下,吾奉骠骑将军之命,前来相告,凉州与关东势如水火,自董公诛袁氏全族,便再无言和之可能。”

    “陛下不妨想想,先帝重用宦官迫害士人,有多少宗族受到牵连?”

    “刘玄德乃马上天子,天下士族慑其恩威,而不敢有妄言。”

    “陛下却不同,从孺子帝时起,关东又何曾有过尊敬?在这仍为天子,去到雒阳恐将为阶下囚啊!”

    “即便有刘备册封王侯,但心怀不满的士人,每逢听到陛下名,定会想起先帝,要是守卫松懈,则难乎为继,有致命之危,望陛下且细虑。”

    被郭汜安排看管天子与皇后的中年掾吏撇了撇嘴,趾高气昂仰着脖子在院外拱手说道。

    他说的话可没有掺假,听闻刘玄德如光武一般,喜爱度田又抓吏事,奈何如高祖凭马上取天下,又给兵卒分田地,那些对付不了刘备的士族、豪族心底暗怀怨恨,看到导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之子回到关东。

    稍微有些头脑发热的豪强派刺客刺之,不仅可以让刘玄德的名声蒙上一层阴霾,还可报早年之仇,必会扬眉抵掌而笑。

    据闻昔年冀州刺史王芬便想诛杀孝灵,由此可见不少士人对孝灵的痛恨。

    所以天子何必再仇视凉州军卒,要知道军中还有西园八校尉的兵卒,他们是不想返回雒阳吗?

    不是,而是清楚知道,凭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回去必死无疑,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如今可谓是休戚共之,患难相随了……

    想到这里,中年掾吏许久听不见回声,便垫起脚往门缝里看了看,可惜院落中什么都没看到。

    连看守的数名婢女也不知去了哪,若非周围还有军士把守院舍,他还真担心天子潜逃出去了。

    “陛下,小吏良言已尽,无吩咐就先告退了。”

    凉州掾吏随意地拱手,又在原地等候数息,最后摇头离去。

    而院内的屋舍,刘协眉间隐有忧色,指关节发白紧攥着刻刀,郭汜害怕他拿器械效仿嬴子婴之事,故将刀剑弓矢尽数收走,只留下案台的几卷泛黄竹牍与笔刀,还净是些无害的医人书。

    “此贼说得或许有几分道理,如今臣妾与陛下,确实是进退两难……”

    皇后伏寿挥手让婢女退下,自己则亲自去门边看了外面,转身回来却望见天子有股抹不开的愁绪,于是向前握住他的手,过了片刻才袒露担忧。

    而这句话仿佛惊醒了刘协,他立即起身,眼中布着血丝,声音有些发抖道:“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死在异域蛮夷之所,朕乃光武后嗣,绝不可让汉家历代天子蒙羞,为他人所笑耳。”

    “我要想办法回去,哪怕是死在路上,我也要想办法回去,我不能死在外边……”刘协眼里噙着泪光,来回在屋里走动,嘴里喃喃自语道。

    “陛下……”

    伏寿见状,不觉眼中酸涩,轻轻呼唤了一声。

    想要回去又谈何容易,现在连助力的三公九卿与诸位大臣都下落不明,光凭她与天子,再加上董贵人,如何杀的出去?

    贼兵众多,就算用木棍也能把他们轻易拦下,何况还着有甲胄军械。

    若真到了那一步,只得自刭而死,魂归于九泉,才能不被带去胡蛮之地。

    只是天子即位以来,何其苦也……这世道为何有如此多的逆贼?

    伏寿想要安慰的话含在嘴里化为了一道叹息。

    ……

    无独有偶,此刻不仅伏寿在叹气,敦煌太守张恭也在登上城楼,目光沉沉地望着酒泉郡方向,眉头紧锁而叹。

    好端端的锅从天上来,怎么汉家天子越过了河西走廊,来到了酒泉,这算哪门子的事?

    从打孝武遣骠骑将军霍去病,攻取河西以来,未听说过天子驾临此处,且还是遭逆贼胁迫而来。

    也不知晓中原腹地究竟是何情况,有无宗室兴复汉家,还是被外臣独揽大权?

    这关乎到如何处理天子之事,所带来的后果。

    无奈敦煌地处极西,多年前河西大乱,不仅太守马艾死于乱军,张掖郡一带更断绝道路,只略有耳闻李、郭二贼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