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十二两银子的工钱,如果是船匠大师傅,别说十二两,只要通过了等级考核,成为五级以上的技术人员,这辈子都不用愁了。”
清江督造船厂。
共有八十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二十三公里,是世界上最宏大的造船产业链。
大明的工匠制度。
每年需要向官府服役一个月,其余的时间是自由的,如果工匠不愿意服官府的徭役,可以缴纳钱银代替,由官府花钱请人做工。
这里在半个世纪,至少制造了三万艘船下水,平均每年高达六百艘以内河为主的船只。
“只要成为技术人员,犯了法都不用坐牢。”有些人夸张的说道。
待遇永远是最吸引人的。
金州的人口绝大多数是内地移民过去的。
例如最开始流放金州万余的蓝玉大案牵连的囚徒,他们不少就是应天府的人。
加上后来各省军户迁移金州,金州和内地有很大的关联性。
无数的书信,通过他们的手流回内地,让金州遍地金山的言论广为流传。
对于学徒们,金州也没有放过,虽然没有给出离谱的工钱,但是承诺发婆娘。
只要在金州做满五年,如果没有娶上媳妇的,由金州负责分媳妇,保证是大姑娘。
如此的诱惑非人哉。
没人拒绝的了。
于是船厂出现了很多的逃户。
越来越多的匠户逃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应天府。
文华殿。
“颜钝这个人要尽快调走,此人留在北平放任燕王府,实在是可恶之至。”
黄子澄坚持道:“如果不是此人的原因,叶希贤不一定会失败。”
“叶希贤之事,是燕王府的出手,关颜钝什么事情。”
有官员反对。
朱允炆听着下面官员的争吵,感到无计可施。
对于颜钝此人,他没有印象。
去留无所谓,反倒因为此人的原因,导致自己信任的大臣们有了争议,朱允炆下意识对此人的印象不好起来。
“颜钝在北平不能维护纲常法纪,让王府无视朝廷威严,以至于到了今日,如何不该追究此人?”
黄子澄不满道。
“不能这么说,此人的治理之功无可否认,在北平的几年间,开垦出了数百万亩的新田,如此巨大功绩,连圣人都夸赞不已。”
开垦新田永远是最直白的功绩。
明朝开垦田亩的官员有很多,最大规模的是上海一带,湖广一带,在史书中留下详细的介绍。
“那就奖励他,升他的职。”黄子澄一针见血,保颜钝的官员无话可说。
升职可是好事,他继续阻挠的话反而是不近人情。
见没有人反对,黄子澄的建议获得通过,安排御史上奏颜钝之功,然后吏部官员做出调任的安排。
其实放在当年,只需要朱标一句话,哪里需要走这么多流程。
在众人商议如何对付燕王府的时候,无数的工匠抵达了金州,加入了金州船政。
最先变化的就是船坞。
随着金州船政的订单几何倍的增加,需要修建更多的船坞。
几位老船匠带来了他们的技术。
例如修建最大规模的船坞,如果按照原来的修建方案。
倒梯形的船作,上口宽约一百八十尺,下底宽六十尺,深度在二十一尺左右。
这样一个巨型的船坞,两侧堤岸应当有砖、石筑成的护坡,以避免坍塌,还要开凿出数条巨大整齐均匀的河道。
需要耗费更多资源,以及更久时间。
但是老船匠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方案。
“首先在河漫滩上划出塘口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