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听懂了,并且脸色不变。
朱高炽是通过历史,结合当下总结出来的话,这句话他很早就藏在心中。
靖难之役。
朱棣造反不是直接造反的。
如果朱棣首先造反,他的形势会截然不同。
靖难之役完全是一场绝地求生,前面的藩王用性命为朱棣铺出来的丁点道义。
这丁点道义,让朱棣有了底气扯旗。
但是朱高炽不同。
以如今北平的变化,也不可能再像历史一样,应天府就算仍然没有第一时间对付燕王府,可对北平的盯控力度绝对会不同。
朱高炽会选择先打出去。
那么他没有道义。
他需要制造一种道义,也需要考验人心,清晰的了解王府现在的号召力。
准确的说。
在没有道义的情况下,是否能扯旗拉出人马。
靖难之役前。
朝廷严苛的削藩之策,让藩王死了,获得各地的同情。
这个削藩,针对的还不只是藩王,包括王府的亲信将领。
做事讲究师出有名。
例如先动的周王。
周王的次子不满自己无法继承王府,向朝廷告密自己的父亲,说父亲图谋不轨,给了朝廷师出有名的机会。
而在燕王府。
燕王府上下团结,给不到朝廷对燕王下手的理由,因此朝廷调换了北平的三司官员,调走了燕王的亲军。
然后大肆抓捕军队将领,想要查出燕王不轨的供状。
就连葛诚也没有提供燕王不轨的证据,只说燕王是装疯。
好几位王府的亲信将领被杀了。
靖难之役。
是无数的因果堆积起来的,而不是朱棣一声令下,大军就跟着他造反了。
朱元璋治理天下三十年之功,光复山河,恢复南北之绩,丰功伟绩深入人心。
种种政策不提。
光一个命令各地修建预备仓,诏郡县以预备仓粮贷民之贫者,救活了明初多少受到灾害的地区。
虽然明初的灾害还不如明中末的频发,但也已经比历史要高频率了。
小冰河期始于十三世纪,在十六七世纪达到巅峰。
刚好伴随明朝一生。
朱高炽深知历史变化,不愿意靠运气。
北平的实力发展到这一步,他有迈出去的勇气,但是不确定北平的人心,能否如自己预计的那般。
那么金忠呢。
朱高炽看重金忠,金忠的才能只是一方面,朱高炽更看重的是金忠在历史中的表现。
所以朱高炽让金忠深入中华重工体系,而葛诚至今的权力,只留在长史府。
“根据姚和尚所言,应天府那边削藩之论日深,只是不知削藩详细。”
金忠提到了姚广孝。
这两位都是坚定支持朱棣造反的人。
所以这两人天然的立场和朱高炽接近。
“但以我之见,未来的北平有多强,日后新朝对北平的削藩就会有多狠,诸事难料啊。”
听完金忠的话,朱高炽默默想着,还有二十一个月。
北平和应天府有两千多里。
在没有铁道的情况下,这两千多里就是一个天坑。
骑马从南京到北平需要一个半月。
往返就是三个月,官司打来打去,三四回下来也就过去了。
未来云南的黔国公府。
沐启元之案可是争论了两三年,朝廷最后才搞清楚黔国公府和地方官府之间的问题所在。
数次往返加上讨论定策,以及朱元璋最后的岁月身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