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八十七章 军商联合办与煤矿行业的交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所以矿井有严格的管理。”张德辉解释道。

    “没有煤油灯的时候,那时候有条件的矿井,使用的是瓷盘、瓷碗及盛油的瓶罐来照明;还有的矿井,井巷两壁上开凿了一些灯龛,用以放置灯盘、灯碗等。”

    “有的矿工用头顶灯壶,有的矿工是额上用油布裹以油灯,火焰由额上冒出,还有的用嘴衔着。”

    “矿井采购的煤油灯,要比市场上的价格要便宜,加上煤油灯有诸多的好处,所以现在改成了煤油灯。”

    张德辉虽然是大商人,但是对煤矿上的事,事事了如指掌,他的成功,并不是运气。

    “明火矿灯很容易引起火灾,还有种无味的气体,与明火接触会产生爆炸。”

    “为了安全起见,油灯外会加罩,防止火焰直接外溢。”张德辉解释。

    古代对矿灯的使用,有诸多的记载。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有一幅采煤图,画面上有一悬挂的矿灯,此灯就是有罩的。

    在清代乾隆年间,浙江高官兴县的县官,鉴于井下明火照明常常引起火灾,下令煤窑内矿灯一律加上“明角外罩”,强调不得用明火照明,以防油火外溢。

    其原理与近代的安全灯是一致的,这是中国矿工在使用矿灯上的一大进步。

    “无味的气体?那矿上怎么防备”马王宣露出好奇。

    “在开井时,会先放入牲畜,如果牲畜能活几天,就证明此处没有这种气体”

    “如果牲畜死了,就要想办法先通风多日,然后再试,只有牲畜活了下来,就说明通风好了。”

    “了不起啊。”马王宣佩服道。

    “其实正如技术报上所言,当生产扩大化后,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被聪明的工匠一一解决。”

    张德辉笑道。

    “张东家还看技术报?”

    “每期都看。”

    一行人没有继续深入,看了个大概,就转身往洞口走去。

    “像原来最开始采露天煤矿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装备,一把镐头一个箩筐就是所有。”

    “采的越深,矿井越大,问题也就越大,多少先民被突发的新事物害死了。”

    “正是这些先民的死亡,告诫了后人,后人才有了更多的应对措施。”

    张德辉的这段话,令马王宣动容。

    此人能成为中华重工的创始人之一,果然还是有眼力的,虽然现在不在中华重工了,自己也不可小觑对方。

    煤矿的开采条件和环境,是各类矿中最危险和最难的,所以中华重工不亲自参与。

    相当于把风险转嫁给了矿场主,中华重工不愿意承担意外的后果,对中华重工的名声不利。

    而同样是矿场的密云铁矿,却牢牢的掌握在中华重工手中。

    马王宣来矿场的目的,既要保障矿场的生产,又要提高军籍工人的待遇,还要保持军籍工人的操练。

    如何才能满足各方的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德辉话里有话啊。

    至少证明了张德辉是看清了一部分事物本质的,犹如当年此人痛快的放弃蒸汽机工厂的股份,也轻易离开了他搭建的中华重工。

    许多人因此嘲笑张德辉,认为张德辉捡了芝麻丢西瓜。

    要是张德辉还呆在中华重工,加上其在蒸汽机工厂的股份,与现在的地位有云泥之别。

    而这些东西,都被张德辉换成了资金,多开了几家矿,虽然是北平最大的一批矿场主,可比起中华重工,又算的了什么。

    几人回到了公办区。

    在张德辉的公房里,其余人都不在,他亲自为马王宣倒了一杯热茶,放到茶盘中。

    马王宣通过和张德辉的接触,已经知道此人的能力,此人的见识和敏锐,完全不是自己可以比的。

    更不提两者的财富。

    但是马王宣背靠中华重工,他管理的军商联合办,就是马王宣的底气。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