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八十六章 父子争论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如果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嫡长子,不是燕王府的世子,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多力气。

    按察司的权利很大,拿捏的机会也是恰到好处,在这件事上,朱棣的应对并不轻松。

    两父子站在廊坊中,栏杆外是侍卫。

    在远处是太液池。

    景色优美,山青水秀,绿茵成林,人在其中,精神为之一振,本是两父子交心的好地方。

    朱棣没有选择在书房,而是专门来到这里,因为他希望和儿子好好谈一谈。

    现在的太液池还很小,在未来迁都北平后,太液池会几经扩建,成为大湖泊。

    朱高炽认真的解释:“民籍转军籍,是百姓们自愿的,说明军户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在这个变化之前,同样是种地,军户还要承担打仗的风险,就凭这点,民户们天然就会瞧不起军户。”

    至于靠战功成为将领,那是少数人。

    多数的普通士兵,是成不了将领的,打了胜仗,多获得些赏赐,改善下生活。

    大明军队和后金军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后金军队打胜仗,俘获的人口可以成为后金士兵的奴隶,这是后金的民族政策导致。

    而大明不是这种民族政策。

    朱元璋的圣旨,已经昭告了天下,凡中国之民,皆一视同仁,这是明清两朝之间很大的区别之一。

    听完嫡长子的话,朱棣提出了他的看法,“对军户的优待,要高于民户。”

    朱棣提出的反驳,没有让朱高炽没有为难,因为这个问题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朱高炽明白朱棣的想法。

    朱允炆登基后,采纳的激进削藩之策,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这是未来发生的事。

    在现在来说,朱棣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也不会有这个信心。

    朱棣最多想到的是,巩固自己的权势,管理好自己的藩地,彻底消灭残元遗留势力。

    如果朱高炽什么也不做。

    凭借朱棣的德性和在北平的人心,根据历史的判断,朱棣还是能靠着军事胜利,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但是代价太大了。

    而且朱高炽也无法判断,会不会因为自己取代了原主,导致北平守卫战发生变化。

    所以朱高炽要让北平进入工业化,提升综合实力,对军队的改造和加强,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别人的眼中,就是燕王府在加强对兵权的控制。

    这是很大的一件事。

    虽然朱元璋下过旨,燕王掌管北平诸卫兵权,但是掌管到什么程度,和燕王府行事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政治格局。

    现在。

    因为燕王府在部分人眼中,“太过分”的举动,引起了部分人的猜忌和出手试探。

    任何事物可以从大化小,也可以从小扩大,主要看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和方式。

    朱棣觉得可以退让一步,但是朱高炽认为不该退让,反而他还要做更多。

    但是朱高炽应对不了复杂的政治局势,最后还是朱棣出面来应对,所以两父子都需要通过这次的商议,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朱棣的提议,朱高炽反对,朱高炽的提议,朱棣也不同意,那么其中一方需要被说服。

    朱高炽按照朱棣的说法,首先开口反驳。

    “对军户的优待,来自于土地,但是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军户的人口是无限的。”

    “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军户当年的好处,早已经被人口的繁衍消化,并且成为了负担,这才是现实。”

    朱高炽用现实来告知朱棣,令朱棣无话可说。

    道理上,朱棣还有许多的话可以反驳,但实际的确如此,卫所的生活条件没有向好的一面发展

    靠着战功获得的赏赐,让卫所军户们还能得到些补偿。

    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向北平军士-->>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