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冲击力。
更让他恐怖的是,他在北平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
回头看到山脚下的村庄。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明明是令人向往的社会模式,但是对比北平的模式,练子宁已经感受到两者的差别。
现在的练子宁,内心中陷入了迷茫,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甚至觉得自己追求的大道是错误的。
不但不能把人约束在土地上,反而要把人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不正是北平的模式么。
练子宁不知道的是,时代的确变了。
宋朝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解决田地劳作力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宋朝农耕模式,已经诞生农业之外多余的人口。
也正是因为诞生了多余的人口,才支撑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所以宋朝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其中对皇权的改变就是代表之一。
而在秦汉时期,因为农耕技术和农作物的落后,是支撑不起工业化的,必定要把人约束在田地上。
简而言之。
因为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模式变革带来了契机,宋朝自然速度的文明发展是正确的道路。
虽然宋朝被征服,不代表文明的方向是错的。
练子宁无疑是聪明人。
同样,他是追求道的人。
不如此,他不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高中榜眼,不如此,他也不会不顾性命直斥朱棣。
这个时代下。
作为智慧,品性,学问最顶尖的人之一,练子宁陷入了迷茫才是正常的。
恰恰因为他看懂了北平模式,和现有大明模式两者之间巨大的鸿沟。
不只是看到了理论,更是看到了实物。
事实令练子宁无法改变。
“如果真理掌握在了不该有的人手中,那真理还是真理吗?”练子宁忍不住拿出酒壶,贪婪的饮了大口。
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喝醉。
“阿弥陀佛。”
老和尚双手合十,低头闭眼,随后悲悯的看向练子宁,在老和尚看来,眼前的施主陷入了苦海。
“人性是贪婪的,但是学问是无辜的。”
老和尚的话,充满了哲学。
哲学一道上,自古中国都是世界之冠,这座不高的山,不大的寺庙,随便一个和尚,说出了令人叹服的话。
练子宁放下了酒壶,一脸落寞的看向山脚下。
他在这里看山脚已经半个月,每天日出看到日落,非常的痛苦,因为他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最希望世界充满秩序和规则的,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自古以来,读书人都在追求这个境界。
无论读书人私人德性如何,但是对外的学问上,一定是向上的,孜孜不倦的改进。
例如食物。
从百草到五谷,宋朝时,改变了千年来先民的生产作物,犹如引进并改进稻谷。
犹如明末时,引进番薯。
野蛮让人保留了与自然斗争的凶狠,而文明,则让人脱离兽性,变成了人。
一个文明人,在野蛮的世界,必然被野蛮人所打败。
甚至文明世界也能被野蛮世界所征服。
但是文明不会消失,只是不存在这方世界了,等着新时代来重新焕发出光彩。
“大师啊。”
“如果这份真理的代价,是以千万人的性命呢,甚至让世间陷入地狱,那还是真理吗?”
练子宁直起了腰,又变成了那个当年在殿堂中,以一篇强国富民的优秀文章,压下众多竞争者的博志之士。
老和尚低下了头。
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当日,练子宁离开了扬州,坐在驴背上,不久后回到了应天府,受到了许多人的追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