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六十七章 气势如虹的扩张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夫死了,生活的苦难一下子包围了她们。

    哭了许久之后,她不再哭了。

    日子难的时候,她哭不出来,日子好了,她反而容易哭了。

    她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大剧院的见识多,可见识又不那么多,有些东西她感受得到,可又手不出个一二。

    “现在宣军的口号多了好多。”

    “我们大剧院拍的新戏,要以拥军为主。”

    “好多人说了些奇怪的话。”

    …….

    听着寡母断断续续,乱七八糟的话语,两兄弟的神情却严肃了起来。

    赵锐读书,不是读死书。

    赵宏的品性,更不是普通青年。

    两人感受到了一些什么,加上母亲说的一些话,虽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但军队的变化,还是令人压抑。

    年少的赵锐,终归没有成长起来,他的人生经验,让他只能紧张的盯着大哥。

    他不知道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赵宏面色镇定下来。

    “小王爷对我们家恩重如山,为小王爷当兵,我是愿意的,也应该这么做。”

    “别说现在没有战事,如果万一真有那一天,只要小王爷需要,我们家是一定要出一个人的,我是家中长子,理当为小王效命。”

    赵宏刚说完,一旁传来“呜呜呜~”的哭声。

    赵家寡母捧着脸哭了起来。

    赵锐咬了咬牙,低着头发狠。

    “这些话不要乱说。”赵宏看了眼弟弟,赵锐莫名其妙的看了眼大哥,这种话怎么往外说,乱七八糟无缘无故的。

    ……

    自从秦王离世后,大明洪武二十八年,显得很诡异,表面上充满了稳定,可人们都知道,气氛不太对。

    首当其冲的是晋王。

    在山西,晋王勤抓兵权,北平的燕王也是如此。

    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再次下诏重申,要求诸王遵守朝廷制度,不得违反制度。

    而历史上,几位藩王的动静并没有小。

    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正如历史上,大明后来唯一的实权国公,云南沐国公府,在兵权一事上,和当地官府争斗了几百年。

    秦王的死,让官员们很是紧张了一段时间,生怕圣人因此牵连成大案。

    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官员们对藩王们的态度比较克制,没有做出大的动静。

    可藩王们牢抓兵权的行为,的确刺激了不少官员,特别是应天府皇太孙一系中的新派。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有脉络可循的。

    在朱高炽眼中,正是因为这些行为,让朱允炆登基后,得到新皇帝信任的新派掌权。

    新派攘外必先安内,把老派中茹瑺这些人物排挤出了朝廷,调去了地方。

    统一了思想的朝堂,发动了对藩王最狠的削藩之策。

    朱高炽不想死。

    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以一方的胜利告终而结束,自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所以无论出自公心还是私心,朱高炽希望输的是朝廷那帮人。

    同时。

    朱高炽又不希望像历史上那样,朱棣造反虽然只有四年,可以小胜强,发生了太多战事。

    他希望把这个过程,压缩到最小的代价。

    不少优秀的人才被挑选了出来,军户出身的送到石匣营培训,民户转籍的送到金州培训。

    这些特意训练的人才,都是后备武官储蓄力量,用来壮大朱棣造反时的根基。

    ……

    陕西。

    秦王长子终于由圣人下旨,承袭新的秦王,松了口气的朱尚炳,不敢闹出半丝幺蛾子。

    正如历史上的表现,无论是朱允炆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