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利用先知投机取巧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呢。

    朱高炽数次被朱棣“敲打”,他原以为朱棣是没有那个心思的,是后来的局势逼出来的。

    可现在朱棣的一些举动,令朱高炽迟疑起来,自己好像猜错了。

    “有种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意味啊。”朱高炽放下手中的书信,突然这么想到。

    对人性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朱棣知道大势不可为,所以在某些方面的心思,不如秦王和晋王那么明显。

    但是作为才能卓越的雄主,朱棣在有些方面做的是真不错。

    例如军权和人心上。

    “看来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有脉络可循的,不是突兀的发生,朱棣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某种必然关系。”

    无论朱棣的心思真实意味如何,他现在的行为,对朱高炽的计划是有利的。

    人的心思最难猜,朱高炽无法得知朱棣的心思,也无法得知葛诚的心思,更无法得知朱元璋的心思。

    如果葛诚是锦衣卫的探子,那么自己在北平的工业发展,可以说从最初就展现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

    要说朱元璋是反对的,那么朱元璋并没有打压,可要说他是支持的,他也没有给出优待。

    那自己的心思,会不会被朱元璋猜到呢,这位老人家的谋算,对人心的了然,朱高炽可不敢小觑。

    猜来猜去,没有半丝的头绪,朱高炽放弃了。

    自己的优势在对工业,对时代发展的脉络上,舍近求远才是愚笨的行为。

    朱高炽放弃了和这些人物较量心思,转头全力发展工业。

    “这种投入叫做资本的运作,而资本的运作,需要底层的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引来崩塌,造成经济危机,一种毁灭的行为。”

    朱高炽召开了内部会议,关于铁道建设商会事宜的准备工作。

    十几位掌柜,有财务部部长,粮票银行的行长,他们认真听取小王爷的讲解。

    “矿区产铁,铁厂产铁轨,铁道铺设铁轨,而铁道初期的收益,无法维持这种运作。”

    “而且铁道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北平境内,可以通过调控手段,利用中华重工体系来吸收,可在陕西和山西,中华重工无法主导两地,更谈不上调控,那么需要一种新的模式。”

    大明发展工业的一切事物,在朱高炽的心中,都是有迹可循的,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英国1740年,铁产量是一万七千吨,四十年后是七万吨,可在后来的十年中,直接翻倍变为二十六万吨。

    一万七千吨是三千四百万斤,是英国刚开始工业发展之初。

    北平人口近三百万,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五六百万斤,通过三四年的时间,朱高炽提升到了两千万斤。

    这项成就,比起后世用二十年走完西方数百年的成就,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要知道在当下的大明,大明同样具备后世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大明能碾压周边,有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更不提朱高炽手中掌握的各种大势和知识,既有中央调控的优势,又不需要走弯路,避开了各种阻碍。

    十几位中华重工的顶层管理者,仔细记着笔迹,他们都是聪明人和实干家。

    在理论上,无人不服气小王爷,只有跟得上小王爷经济理论,并严格按照此理论做事的人,做出了成果,才能走到今日的地位。

    “那么以铁道未来收益,以及矿区未来收益,以此来抵消,充分消化资本。”

    两百万两银子,等于四百万石粮食,这还是第一期的融资,朱高炽可承担不了。

    中华重工打造的粮票体系,也是承接不了的,也就无法内部吸收调控。

    而铁道的建设,在陕西和山西两地,没有中华重工这种调配社会模式的枢纽存在,那就必须要大量的资本。

    犹如美国修建铁道的成就,采用未来的收益,吸收了天量的资本,才达成了计划。

    “现在唯一的难题,是和秦王府的协商,在铁道的建设上,必须以商团为主。”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