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倭患,倭寇们可以换个地方继续抢劫。
朱高炽觉得,张玉说的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是为了拍朱棣的马屁,才举出一个有些牵强的理由。
但无论哪种心思,说明了张玉心中,态度已经靠近王府,这是好事。
一场大胜。
让燕王府的形势更好了。
等众将离开后,朱棣特意留下朱高炽。
“你对这场战事怎么看?”
朱棣表情严肃。
治理之功,长子的才能无需多言,可朱棣希望朱高炽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政。
对军事的见识,朱棣希望朱高炽和他治政之能一样突出。
“儿子没有上过战场,对战争的具体形式,是没有经验的,所以不能轻率的插手。”
朱高炽很谨慎,也没有隐瞒。
朱棣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听。
“儿子读书时,先生教导过善治人者能自治也,想要治理好别人,需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从获得父王允许以来,儿子做事勤勉,从来不一意孤行,善于倾听下面的建议。”
“远事蜂窝煤商会不提,近事如拆分密云铁厂,设蹴鞠队之事,皆出自下面的人的想法,也托付给他们。”
“正是先生教导过的知人善用,了解别人的才能和品德,把事情交付给他们。”
朱棣忍不住的微笑,心里十分的满意,长子有自知之明,令他更高看一眼。
“孙岩的军事才能,金忠的谋略治理之才,儿子都是极为佩服的,所以对于辽东战事,儿子并不揪心,此事交付给二人,儿子自然就信任二人,无论结果如何,儿子都能接受。”
“他们打胜了,说明儿子没有看错人,如果没有好结果,那么儿子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用错了人。”
朱高炽见到了朱棣的神色,知道朱棣很满意自己的说法。
对于打嘴炮,朱高炽觉得自己不弱于人。
至于识人之明。
朱高炽觉得自己有,但不多,自己是穿越了,不代表才能也增强了,厉害的是自己的见识和对未来的了解。
靠着这个优势,关于识人之明,他还真的不惧别人。
别人靠经验猜能力,他靠结果得结果。
靖难功臣的名单,后世学者大量的分析,底裤颜色差点都要翻出来,已经足够他这辈子用了。
朱棣没有隐瞒自己对老大的厚爱,这也是他的教育之道。
儿子做的好就给更多的权,做的不好就收权。
老二最近的进步非常不错,朱棣因此也给了一点小小的权利,老大更不用说,没有令他失望过。
“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所长有所短,作为上位者,自身的才能不如别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用人。
“最怕上位者不自知,态度傲慢不听人才之议,常独断专行且为之骄傲,那么多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坏。”
朱棣的话,朱高炽非常认同。
隋朝二代君主,杨广的才能,从小就是令身边人赞叹的,顶着巨大的光环。
可他不能听人劝,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超过了事物平衡的度,就成为了缺点。
所以一个富强,政治局面较为稳定,内外无敌手的大国,竟然只用了十四年就被他终结了。
这个败家的能力,历史上能排到前列。
要说他不聪明,恐怕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不如他,可偏偏这等聪明人,做到了普通人一辈子败家,也达不到他的地步。
趁着大家都高兴的时候,朱高炽提出了一个想法。
“儿子接下来的计划,打算让中华重工和北平诸卫所继续融合,并且发展金州卫。”
辽东人口在明初不足,但是辽东的地利,对朱高炽的工业发展有大利。
许多事情在北平办不了,沈阳辽阳同样办不了,唯独这个时代的金州可以办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