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两边的差距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不愿意浪费这个力气。”

    就跟后世进城卖荷花的道理一样。

    荷花在农村多得是,可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愿意把荷花带去城中贩卖。

    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这个利润太小,吸引不了农民的兴趣。

    “可如果有人专门来做,以此为生,形势截然不同。”

    “这个人从百姓们手中购买红枣,运入城市贩卖,用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利润。”

    “最后这个人赚到了钱,有了自己的生计,城市的人有价格低廉的红枣,吸引了更多的人购买,而百姓家中的红枣被收购,得到的钱也补贴了家用。”

    “这个经济效益,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大量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数倍的递增模式。”

    “投入这个经济循环的人越多,带来的效益越大。”

    农村的物产不只是农作物,还有大量的野产和其他物产,后世人口爆发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仍然能提供大量的其他产物。

    例如鳝鱼,螃蟹,鱼虾,野物,莲蓬,菱角,皂角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这些农村经济,体量小,规模小,利润小,没有大的经济成本,容易掉头,且灵活多变。”

    “更重要的是涵盖的人数多,参与的人多,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撬动更多的人进城。”

    中华重工每名工人的代价可不小,以及面临的市场问题,调度问题,分配问题等等。

    可发展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对王府和官府没有负担。

    只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就能自发的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后世工业化道路的不二法门。

    为了支持乡镇经济,城市街道两旁布满了商店和供销社,所有机关单位临街道的办公楼下都成了商铺。

    二十一世纪的粮食总产量,是八十年代的一点五倍。

    但是人们的收入,翻了百倍不止,这就是促进生产力,工业商品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

    “服役对老百姓的负担太大了,例如老百姓到驿站服役,太过影响劳动生产,而且打压了经济活力。”

    朱高炽知道大明北方经济不如江淮。

    江淮一带的百姓,宁愿多出钱,也不愿意服徭役,因为服徭役带来的损失大于多缴税,促进了一条鞭法的诞生。

    而北方的百姓无法接受,因为大明北方相比江淮,普遍要穷困些,所以承担不起一条鞭法。

    那么是江淮产金产银吗?自然不是。

    相反北方地广人稀,如果根据经济理论,应该才是最需要一条鞭法的地区。

    原因就是经济,江淮的经济发展的好,而北方的经济发展的不好。

    如果以粮食产量来等价经济产量,那么明中期湖广得到开发,诞生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理应要比江淮更富裕才对。

    而北平行省人口才两百六十万,粮食等价经济的话,就更应该要富裕。

    而北平终明一朝,都不是大明的经济中心。

    朱棣仿佛听懂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懂。

    朱高炽没有继续灌输经济理论。

    后世诸多学者各个能讲的头头是道,因为有实物在眼前,谁也可以清楚的认知。

    但是朱棣没有看见,全凭脑海想象,难度几何倍增加,想不穿才是正常的。

    朱棣也没有钻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暂时先放下,突然开口说道,“布政司应该会出手打压下王府,此事你不要插手。”

    朱高炽愣了愣。

    “儿子跟布政使送了大礼,跟他前番的见面,交流的也不错,难道是敷衍咱的?”

    朱棣嘴角翘起。

    还是玩政治的好,玩政治老大终归年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

    终于有了当老子的爽感。

    朱棣淡淡的说道:“人家来北平,对付王府才是正道,要是和王府交好,恐怕睡不着的人就多了。”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