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八十四章 神奇的模式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仍然守着传统田地的农民,他的收入仍然只够填饱肚子,而离开田地加入工业,从农民变成工人。

    工人们的收入不但能填饱肚子,多余的收入能买到其余的工业商品。

    从此农民羡慕工人,农村人羡慕城里人。

    可城里人和农民吃的一样多,变化的是工人用工钱买到了其余的工业商品。

    换句话说,是工业商品价值和工业商品价值的互换。

    创造出一个能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也是许多稳定国家无法成功,甚至不少国家经济倒退的核心。

    所以不是有了工厂就成功的,那些获得了技术,建立了工厂的稳定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成功,差别就在这里。

    这个变化,被世界称为中国模式。

    让一个农业国,外部虎视眈眈的环境下,通过一代人的努力,直接进化为工业国,令人们不可思议。

    听完长子的话,朱棣仍然无法想象。

    他和百姓们一样,心里认定了粮食才是最紧要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误。

    可他是藩王,又是鼎鼎大名的君主,无论是视野还是眼界都非常人。

    朱高炽的话说的明明白白,他的确找不出漏洞。

    一户百姓就算存粮,顶多也就存两年的粮食,十两银子顶天了,而且也没人这么做。

    又不是兵荒马乱,天道不好的年景。

    “如何从老百姓手中,把他们眼光从粮食转移到商品上,市面上的工业商品越多,老百姓就会必须买。”

    朱高炽非常肯定。

    人是社会动物,当满足了肚子,会产生其余的需求,这股需求,让老百姓会主动掏腰包。

    三大件要买吧。

    邻居家有的,自家也要有。

    后世再躺平的人,也没见把钱存起来,什么都不消费,买买买是常态。

    平安的世界一书中,贫民孙少安一家,也想着法子要买到心仪的商品。

    哪怕是旧时代的佃户杨白劳,也咬着牙跟自家的闺女买一根红头绳。

    朱棣消化了一番,有些明白了老大的想法,并认真提出了看到的问题。

    “老百姓习惯节省,恐怕不会如你所愿,把多余的收入用来消费,大概如你所言,和土财主一样存到地下。”

    听到朱棣的问题,朱高炽没有被难住。

    “粮食是必须品,但也是弹性很低的商品,我们每天必须进食,但是肚量有限。”

    “其余的工业品,就是弹性很大的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需要,也可能多多益善。”

    “如果老百姓觉得不需要,就是失败的商品,刺激不了老百姓消费。”

    “那么如何让百姓对这些工业商品多多益善,就需要创造出百姓们需要的商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煤就是百姓们需要的,而且离不开的。”

    没有进入油气时代的时候,在煤炭时代,煤就是百姓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了蜂窝煤,就需要煤炉,而为了不让浪费多余的火力,百姓会习惯烧热水,那么就会买烧水壶。”

    “有了烧水壶,需要装水的水壶,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水,人们会勤快洗漱,对毛巾有了需求,也会开始喝茶。”

    “是不是凭空就诞生了这许多的需求。”

    “当这些东西普及起来,谁家都要买,不买的百姓说明家里条件不好,条件不好就不好讨婆娘。”

    “为了讨婆娘,百姓们咬着牙也要买。”

    “当这些商品普及后,那么再推出更好的商品,逼迫百姓们继续买,谁要是不买,岂不是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又不容易讨婆娘。”

    朱棣无言。

    每次和老大谈这些事,话题总离不开婆娘。

    朱高炽发现了朱棣的脸色,自己也没办法,讨婆娘本身就是人们满足肚子后,诞生的需求。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