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铸造厂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br>
    大公子的确与众不同,旁的人可不会和燕王争论,顶多是劝服。

    朱棣觉得朱高炽有些异想天开。

    对于大海,朱棣不认为长子比他更懂,于是仔细的说道。

    “渔业本不丰,而倭寇从前朝就已猖獗,屡禁不止,因为倭寇有利,而我中国无利。”

    “所以你皇爷爷禁止出海,杜绝倭寇获利,加上军事打击,双管齐下,我朝才逐渐消弭倭寇。”

    “倭寇本已平息,不知为何今年又起。”

    “如果不加以禁海,海上无法防备,倭寇从沿海屡次获利,尝到了甜头,哪怕军事打败倭寇,也禁绝不了,反带来大患。”

    “至于海贸之事,你更不懂。”朱棣自信道。

    “从旧汉西域通商,到故宋海上与波斯等国通商,此远洋之利,早已随着和蒙古人的战争,蒙古人征服了花剌子模,中断了贸易。”

    “而我朝并不禁沿海贸易,与南蛮诸国的通商仍在进行,但要防备商人走私帖木儿,所以禁止民间通商。”

    朱高炽了然。

    不愧是下诏七下南洋的主,的确对海上贸易有一定的认知,看法并没有错。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汉朝陆地上的丝绸贸易逐渐示弱。

    唐宋的海上贸易,主要对象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中西方的中转站。

    把东方的商品,不光是留在本土贩卖,也运到西方去卖,中国的商人主要在东南亚,后世印度一带。

    到了元朝,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因为战争,自然也就终止了与西方的贸易。

    明朝建立。

    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蒙古人在阿拉伯,印度的势力并未消退,所以海上远洋贸易是行不通的。

    一直要到十五六世纪,蒙古在世界的舞台衰落下去,西方人才突破了这个枷锁,来到了东方。

    但是东方北部的草原,是蒙古人的发源地,可没有西方这个便利,一直纠缠了两三百年。

    所以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大明的海上势力,主要停留在东南亚。

    总之。

    明初的世界形势,不要想着远洋贸易。

    因为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阿拉伯等地区不提,西方还处于愚昧的中世纪,互相征伐之中,自己都养不活,没有商品没有金银。

    能摸得着的只有南洋极少特产地区的贸易,例如香料,是大明需要的。

    日本还处于战国,朝鲜刚刚结束内乱。

    但是朱高炽看重的是渔业。

    “渤海是不同的。”

    “渤海风平浪静,渔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渔业。”朱高炽向朱棣强调。

    朱棣摇了摇头。

    “你怎么解决倭寇?不解决倭寇,发展沿海捕鱼,岂不是为倭寇提供了利益。”

    打到日本。

    朱高炽把这句话压下了心里,这个想法不合时宜,以目前的生产力,太不成熟。

    而不能从根上解决倭寇的来源,看起来的确只有禁海之策。

    “那就诱之,再狠狠的消灭他们。”

    孙岩突然说道。

    朱棣和朱高炽不约而同望了过去。

    “把他们诱惑到陆地上,一举歼灭他们,让倭寇不敢来犯。”孙岩沉声说道。

    这是个笨方法。

    虽然如此,可也只能如此。

    因为永乐年间,金州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用空城计把倭寇诱惑到陆上,全歼了数千倭寇,保证了辽东数百年的海上太平。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海军。

    用大量的战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去倭寇捉迷藏,通过时间来逐渐压缩倭寇,一艘艘的消灭倭寇。

    这个法子也是笨方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