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28章 袁绍之死-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德形象和治理政绩、军功对比优势更明显些,对袁尚身边的中立摇摆派,就更有吸引力了。

    而审配听说之后,也是无奈摇头。他心里其实知道,对袁尚最有利的做法,就是袁绍死了之后,先秘不发丧几天,等袁尚交接了工作、做了更多接权的准备后,再正式公布。

    但刘氏急于杀人,闹得这么大,一开始就捂不住盖子了,已经让袁尚失去了交接的缓冲期。

    只能是匆匆直接上马,很多人都来不及笼络,这就导致跑的人更多了。

    仓促之间,审配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盯住田丰上,确保田丰跟他和逢纪一样绝对支持袁尚。

    而田丰以外的人,审配都顾不上了。

    只是因为邺城内外的局面,仍然是被冀州本地派牢牢掌握,豫州派翻不起浪来。郭图也就只好跟历史同期一样,仓促出奔,偷偷潜行先去幽州绕一圈,轻装简从渗透到袁谭的地盘上,投奔袁谭。

    历史上郭图也是顺利投了袁谭的,这一点并不需要开挂。

    但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非冀州派的官员,在袁尚接权之初没来得及跑,比如辛评——所以后来辛毗被袁谭任用出使曹操、投了曹之后回来打审配,审配才能把辛评留在邺城的全家都杀了。

    但这一世,辛评也趁着审配焦头烂额管不过来的机会,跟着郭图一起跑了,甚至全家都跑路了。

    审配仓促之间抓不住郭图辛评的罪证,他也唯恐这些人留在邺城会阻挠袁尚接权,愿意走那就最好。

    因此审配并没有派兵深追,只是让人在舆论上把郭图和辛评搞臭,宣扬他们是背主之贼,说他们是看到袁绍死了、就觉得袁家没前途,想要做反复无常的小人。

    跟郭图、辛评情况相似的,还有其他一些被袁尚倒行逆施蝴蝶效应所影响的谋士。

    比如清河崔琰,历史上他在二袁相争时,看不下去这种不孝不义的把戏,选择了告病弃官,两不相帮。

    还因此被袁尚问罪下狱过,后来考虑到崔琰名声大,承认他“确实有病,没有欺主”,这才很快从牢里放出来,一直赋闲到袁尚丢失邺城后,才被曹操任用。

    这一世,崔琰看到袁尚的暴行,当然还是一如历史惯性弃官不干了,但因为逢纪审配的控制力比历史同期更弱,无法第一时间把弃官的人抓起来,崔琰也就找了个机会跑了。

    本来么,崔琰五年前来邺城时,最大的软肋是他恩师郑玄,他是作为弟子护送郑玄来邺的,要走也不好弃师而走,那样属于不义。

    但郑玄已经在建安五年,也就前年官渡之战的时候病死了,享年七十四。崔琰没了软肋,也就想逃回当年跟随恩师读书的北海郡不其山隐居。

    至于到了北海郡之后,刘备的人会不会去礼遇笼络,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历史上本该明年病死在邺城的前泰山太守应劭身上。

    历史上应劭是203年时病死于邺城围城期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围城期间粮食短缺、容易营养不良,又缺医少药。所以如果不是极端困苦环境的话,应劭的天然寿命或许还能再抗几年。

    应劭毕竟是前辈的学者型官员,他当年当泰山太守时,手下的副手郡丞正是诸葛珪,也就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先父,他跟诸葛家是有不小的交情的。后来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一行路过泰山郡时,被张闿截杀,应劭恐惧曹操报复,才弃官北渡投袁绍。

    所以应劭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五十好几奔六了。过去整整七年应劭都只是挂个散官职衔,闭门做学问,写了十卷《汉官仪》和几卷《风俗通义》,没有接触具体政务,都在整理自李傕郭汜之乱以来散失的朝廷礼仪典礼制度。

    这种有点道德追求的学者型官员,看到倒行逆施的暴虐行径,当然也不想再蹚浑水,想闭门做学问在哪儿不能做。而且他也是豫州汝南郡人,原本是看在跟袁家是同郡的同乡才来投的,现在豫州派全面被冀州本地派打压,他还留在这儿干什么?

    历史上这个时候诸葛家的人一个都没混出头,应劭当然不会去跟诸葛家攀交情。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诸葛瑾诸葛亮在南方都是手掌一州实权的人物,应劭也就打算去南方避难。

    最后,还有一个豫州派的大佬,颍川郡的荀谌荀友若,在袁绍在世时,也被重用过,现在袁尚靠逢纪审配田丰掌握局面,清一色重用冀州本地人,荀谌思考再三,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