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番鼓励,我怕难以服众啊!”
裴旻明白李庆安的意思,这是在谈条件了,他立刻道:“我临行前圣上应允过,只要安西军这一战胜了,贤侄可自拟将士的官爵封赏,圣上将一律批准,并且贤侄以赵王之爵,实封万户,贤侄可能不知,亲王虽封万户,但那只是名义,实际上最高只实封到三千户,而你将是万户第一人。”
李庆安喝了一口茶,缓缓道:“万户不万户,我倒并不在意,我毕生的理想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论将职我已经做到了安西节度使,击败大食,开辟大唐疆土何止千万,可谓百战平天下,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在朝廷做过相国,无治国之功,空有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却从未进过政事堂一天,而杨国忠碌碌之才,却窃居右相多年,李庆安不才,愿毛遂自荐,取代杨国忠。”
裴旻愣住了,他没想到李庆安的条件竟然是当右相,半晌,他迟疑着问道:“那安西呢?”
李庆安一笑,“当年李林甫不是一样兼任安西节度使吗?”
“这....”
裴旻沉吟一下,便道:“贤侄,此事事关重大,我无权答应你,我会立刻回去,向圣上禀报。”
他站起身,拱手道:“那我先走了。”
李庆安也站起身,道:“兵贵神速,战机不可轻失,我可以先出兵迎战安禄山,以示我的诚意,请舅父转告圣上,我若为右相,三年内,我替他荡平天下割据诸侯,还大唐一个朗朗青天,然后我会回归安西,我和他将以西黄河为界,各理江山。”
裴旻书生意气,听得心神激荡,大声道:“好!我一定说服圣上,告辞了!”
李庆安施礼微微一笑,“舅父请一路保重!”
.........
两天后,李庆安的八万安西大军整兵完毕,一万先锋军在大将田珍和吴庸的率领下,分兵两路,一北一南,向原州的萧关县和平高县进发。
这次安禄山渡黄河西征共有九万大军,以大将史思明为先锋,他亲自统帅大军,而潼关那边,由他的儿子安庆绪和大将蔡希德继续进攻,但兵力只有三万,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渡河西征大军上。
安禄山是从延州渡河,渡河后休整了三天,随即向西进发,此时安禄山大军已经在庆州怀安县一带,再经庆州、宁州和泾州进入关中地区,其间需要约五天的时间,但安禄山非常谨慎,他并不急于进京,而是派人进京和他在长安的心腹刘骆谷等人联系,了解长安的时局发展,然后再寻找机会进京。
但安禄山进入庆州没多久,便听说了李庆安大军在会州渡河的消息,这个消息令他格外紧张,他没有想到李庆安竟然已经从安西过来,安西军既然渡过黄河,那么两军都将从关内道进入关中,狭路相逢,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说大唐还有令他重视的对手,那便是李庆安的安西军了,他和安西军打过多年的交道,当年李庆安以一个校尉的身份进京,刚封中郎将没几天,便迫使自己打断了儿子安庆绪的腿,又在虢国夫人的寿宴中以壶箭大败史思明,这两件事令他记忆深刻,他当时便意识到,李庆安将来绝非池中之物,但他绝对没有想到,李庆安最后竟成为了安西节度使,还是建成太子之后,爵封赵王,统领近三十万安西军。
如果安禄山知道将来有一天李庆安会成为他的强劲对手,那他当年一定会不择手段杀死李庆安,绝不会给他机会。
时光不可能倒流,安禄山悔之不及,只能强打精神,准备和李庆安的安西军决一胜负,这其实也是他心中所盼,若他能一战击败安西军,那天下他还会惧怕谁,他将横扫天下,一脚踢开李氏宗族,将由他安禄山登基称帝,建立大燕王朝,这是他做了近十年的梦,这个梦能否实现,就由这次和安西军的一战来决定。
安禄山的大军驻扎怀安县,由于安西军的到来,他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准备以逸待劳,在庆州和安西决一死战。
安禄山站在站在怀安的城墙上,眯缝着小眼睛眺望四周的地形,这一带是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低缓的丘陵,前方数里外便是白马川水,河水宽约五丈,隐隐可见一座桥梁沟通东西两岸,此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
安禄山眉头一皱,手一指道:“派人去把那座桥梁拆了,看着让人刺眼。”
这时,他身边的大将田乾真小心翼翼向他建议道:“大帅,属下认为此地并不是和李庆安决战的好地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