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百一十三章 卖官之案(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喊道:“李庆安排挤朔方军,我不想再干,愿意跟我者一同走!”

        他连喊三声,可除了他的一百名亲卫,再没有一人肯跟他走,而监查使蒋雍却大喊道:“仆固怀恩勾结回纥人,生擒此人者,赏钱千贯!”

        军营中更乱了,开始有人向他们包围而来,仆固怀恩见大事已去,心中长叹一声,只得一挥铁槊高喝:“跟我走!”

        他率领一百名亲卫冲出后营大门,向东逃去,只逃出二十几里,他便被李庆安派来的大将慕容盛率三千人将他拦截住了,仆固怀恩冲不过去,手下亲兵几乎伤亡殆尽,仆固怀恩知道前方重重拦截,他不可能逃回长安了,万般无奈,他只得调转马头向北,向回纥方向逃去。

        十天后,仆固怀恩勾结回纥,背叛大唐逃入回纥的消息,便由监军边令诚以紧急军情的方式发回了长安。

        此时的朝廷已经不再是李庆安走时那样局面复杂了,随着李豫在东宫站稳脚跟,随着他正式监国,朝廷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格局,一派是以李豫为首,包括前东宫党的韦涣、裴旻,以及相国党王珙支持,对抗另一派杨国忠、韦见素、陈希烈等杨党,而张筠则在暗处支持杨国忠,双方势均力敌。

        一手炮制出两个阵营的李隆基则更加不思朝政,他又搬回了大明宫,对梅妃宠爱有加,又宠幸旧爱武贤仪,对杨贵妃虽然没有冷淡,但宠爱程度明显不如从前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杨国忠的信任,四月,李林甫辞去中书令一职,不再过问朝事,李隆基便任命杨国忠为中书令右相,正式接替了李林甫,却又升王珙为门下侍中,任左相,陈希烈改任刑部尚书,这样就完成了中书门下两省对抗的局面。

        李隆基对自己杰作颇为满意,至于两派对抗会对政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使政令无法贯彻等等,他都不关心,他只关心权力平衡,只关心东宫之权不能超越皇权,安排完这些,李隆基便安安心心地去享受人间极乐了,他唯一关心和等待的就是吐蕃战役,只有这件事才能将他从享乐中拔出来,另外,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他也会偶然听一听,而负责提醒他之人,却是他的贴身宦官鱼朝恩。

        鱼朝恩虽然没有得到高力士的权力,但他却成为李隆基对外的唯一耳目,李豫报上来的许多重大事情,比如劣银钱开始泛滥,两市商人罢市、江淮土地兼并引发民众造反,等等大事情,都被他压制住了,相反,杨国忠报上来的喜报,如安禄山大胜、高仙芝击退吐蕃军犯境、各地府库丰实、某地出现瑞兆等等,却被他及时转给李隆基,令李隆基龙颜大悦。

        这天下午,杨国忠匆匆赶到大明宫,他在麟德殿内等了片刻,只听一声咳嗽,鱼朝恩在几个小太监的簇拥下迈着方步缓缓走来。

        “杨相国找咱家有什么事吗?”

        鱼朝恩明显比从前长胖了,架子也摆起来了,看见杨国忠,也不像从前那般毕恭毕敬,现在是他需要别人对他毕恭毕敬。

        杨国忠心中暗骂一声,可又不敢得罪此人,只得恭敬地陪笑道:“烦恼鱼中令大驾了,我是有一事想求中令转告圣上。”

        鱼朝恩现在很讨厌别人叫他鱼公公,他想学高力士让别人叫他鱼翁,可又觉得有些别扭,一名小宦官马屁拍得好,给他想个‘中令’的称呼,使他非常满意,从此所有朝臣见到他都叫鱼中令,连李豫也不得不随大流。

        鱼朝恩坐下喝了口茶,慢悠悠道:“杨相国,上次咱家给你说的,扬州那一百顷盐田,现在怎么样了?”

        “鱼中令请放心,当天我就用飞鸽发到扬州去了,已经办妥,田契正在送来途中,估计三五天就能到。”

        鱼朝恩的眼睛笑眯了起来,这才问道:“刚才杨相国说有事,什么事?”

        杨国忠摸出一本册子,递给鱼朝恩道:“请鱼中令将此册交给圣上过目。”

        “是什么事啊?”鱼朝恩拖长了声音问道。

        杨国忠这才醒悟,连忙道:“是回纥遣使前来质问,说我大唐安西军擅自攻打回纥,杀他们族人,要求我们解释。”

        “是李庆安吗?”鱼朝恩的脸沉了下来。

        鱼朝恩对李庆安没有好印象,原因是他想让李庆安告发安西监军边令诚,但李庆安没有理睬他,边令诚和他有极深的宿怨,他不止一次想杀掉此人,以解心头之恨,可偏偏他就是不能染指监军,李隆基始终不肯将这个权力给他,几个月前,李隆基任命了一个叫梁朝义的老宦官专门替他收发监军的消息,而梁朝义是高力士的人,对他鱼朝恩从来不买帐,这让鱼朝恩又恨但又无可-->>

返回目录